在东亚足坛的激烈竞争中,中韩足球的对决始终是焦点之战,自2017年东亚杯以来,中国男足面对韩国队的战绩已跌入历史低谷——连续5次交手全败且一球未进,这一尴尬纪录不仅折射出两队实力差距的扩大,更引发了开云kaiyun体育对中国足球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
2017年12月9日,时任国足主帅里皮率领一支以年轻球员为主的“二队”出征东亚杯,在东京味之素球场与韩国队战成2-2平,韦世豪开场闪击破门,随后韩国队由金信煜和李在城反超比分,但于大宝第76分钟头球扳平,帮助国足终结了对韩国的正式比赛三连败,这场平局一度被视作国足精神面貌的转折点,但谁也未料到,它竟成为此后七年国足对韩“不败”的绝唱。
2019年亚洲杯小组赛,国足0-2完败于孙兴慜领衔的韩国队,全场仅1次射正;同年12月的东亚杯,李铁挂帅的国足选拔队0-1小负,但场面被动依旧,进入2020年代,随着韩国队旅欧球员数量爆发式增长,差距进一步拉大: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国足两回合均以0-3告负,控球率不足四成;2023年热身赛,扬科维奇麾下的国足0-2再败,全场零射正。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5场失利中,国足不仅未能取得进球,甚至仅有3次射正球门,韩国媒体《首尔体育》曾嘲讽:“中国队似乎习惯了在比赛中扮演陪练角色。”
对比中韩足球近年发展轨迹,差距绝非偶然,韩国队目前拥有孙兴慜(热刺)、金玟哉(拜仁)、李刚仁(巴黎)等欧洲顶级联赛核心球员,而国足仅剩武磊一人在五大联赛边缘徘徊,青训体系的崩塌是关键——韩国注册青少年球员超50万,中国不足10万;K联赛每年为欧洲输送20余名球员,中超却因“金元泡沫”破裂陷入人才断档。
前国脚范志毅在解说中直言:“我们的年轻球员在20岁时还在为U23政策踢球,人家同龄人已经在欧冠淘汰赛进球了。”中超近年来外援名额缩减、俱乐部欠薪潮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联赛竞争力。
尽管国足在2026年世界杯预选赛中抽签避开韩国,但亚洲杯、世预赛淘汰赛等舞台难免再遇“苦主”,足协近期提出“青少年留洋计划”,鼓励球员赴欧踢球,但短期内收效有限,知名评论员黄健翔建议:“与其纠结一场胜负,不如踏实做好青训,哪怕用十年换一代人。”
韩国队主帅克林斯曼则提醒:“中国足球需要耐心,我们在2002年世界杯后也经历过低谷,但坚持技术流改革才迎来今天。”
“每次赛前都盼奇迹,赛后只剩无奈。”北京球迷协会负责人王超坦言,但亦有乐观者指出,U20国青在2023年亚青赛上曾2-0击败韩国队,证明年轻一代并非没有机会。
七年不胜、五战零进球,这一纪录注定被刻入中国足球的警示碑,它既是过去决策失误的代价,亦应是未来改革的起点,正如《足球报》所言:“承认差距是第一步,下一步,请用行动缩短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