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篮球界,近期一则关于CBA球队估值与出售困境的开云kaiyun体育话题持续发酵,知名体育评论员付政浩在一档访谈节目中直言,尽管NBA洛杉矶湖人队的估值高达百亿美元级别,但CBA多支球队却面临濒临卖队却遭大幅压价的尴尬局面,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中美体育产业生态的巨大差异,也折射出CBA联赛在商业化运营、品牌价值建设和联赛治理方面面临的深层挑战。
付政浩在节目中分析指出,湖人队的百亿估值并非偶然,作为NBA最具历史底蕴和全球影响力的豪门之一,湖人拥有成熟的商业开发体系、庞大的粉丝基础、高价值的媒体转播合同以及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包括门票、赞助、衍生品和国际市场拓展),NBA的工资帽制度、收入分享机制和严格的投资人准入标准,共同保障了联盟的财务健康和竞争平衡,使得球队估值长期稳步攀升。
反观CBA联赛,尽管近年来在赛事包装、媒体传播和青少年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整体商业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付政浩提到,目前CBA多数球队的年收入主要依赖赞助商和地方政府支持,门票收入和版权分销占比有限,而衍生品开发和国际市场收入几乎可忽略不计,更关键的是,联赛缺乏长期稳定的财务规划和政策保障,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近期有多家俱乐部因长期亏损而寻求转让,但潜在买家普遍大幅压价,甚至出现“无人接盘”的窘境。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CBA联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联赛的商业权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CBA公司虽已成立,但各俱乐部在重大决策和收入分成中的话语权有限,导致团队利益与联赛整体发展之间存在张力,球队过度依赖企业“输血”而非自身“造血”,一旦母公司经营状况下滑或战略调整,俱乐部立刻陷入生存危机,联赛品牌价值尚未充分释放,相比NBA的全球影响力,CBA仍局限于区域市场,难以吸引顶级赞助商和资本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濒临出售的几家俱乐部均面临类似困境:高昂的运营成本(包括球员薪资、青梯队投入和赛事组织费用)、有限的收入渠道,以及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部分企业投资者在收购球队时,往往更看重其带来的地方政策红利或品牌曝光,而非球队本身的盈利潜力,这种短期功利心态进一步加剧了联赛的不稳定性。
付政浩进一步指出,CBA球队估值被压价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清晰的退出机制和产权保护环境,NBA通过严格的财务审计和股权交易规则,确保球队转让过程的透明和公允,而CBA目前尚未建立类似制度,导致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易风险较高,国内体育产业投资的热度近年有所降温,资本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逐“体育概念”,而是更关注实际回报率。
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付政浩认为,CBA联赛若想提升球队价值和投资者信心,需从根本入手:一是推动联赛治理改革,强化俱乐部话语权和财务透明度;二是加快商业化开发,拓展新媒体版权、数字内容和国际市场;三是完善青训体系,提升竞技水平和比赛观赏性;四是鼓励球队挖掘本地化运营潜力,打造文化IP和社区纽带。
已有部分俱乐部在尝试创新路径,例如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发周边产品,或通过社交媒体构建粉丝经济,但这些举措仍需联赛层面的统筹支持和长期投入,正如付政浩所言:“CBA球队的价值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联盟、俱乐部和投资者共同沉下心来,打造健康可持续的生态。”
总体而言,湖人百亿估值与CBA球队压价困境的对比,既反映了全球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为中国篮球的职业化改革提供了镜鉴,唯有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化探索,CBA才能逐步缩小与顶级联赛的差距,让球队真正成为值得长期投资的优质资产。
评论